
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》教学反思
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,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,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,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》教学反思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》教学反思1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》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,作者孙友田以清新活泼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调,描绘了大自然绚丽多姿的美景,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。
“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?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?”一句聊天式的问话,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、质疑、批判、创造的“抓手”。学生自我开掘,畅所欲言。诗中的声音、色彩,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、色彩;诗中的早晨、黄昏,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、黄昏;诗中满怀的豪情、宽广的胸 襟,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……“绿色”虽然还是“绿色”,“课本”虽然还是“课本”,但“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,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”。“绿色”、 “课本”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,这是师生轻松愉快、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。
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教师、学生与文本间的多边对话。很显然,教师的一个小小的设问激起了课堂上的一朵朵美丽的浪花,在民主、和谐、平等的师生多边对话中, 生成的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。这样的课堂唤醒了自我,激活了感觉,调动了情感,孕育了兴趣,使阅读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一种鲜活的生活。事实证明: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,是丰富多采的课堂。 ……此处隐藏6273个字……”“生命的价值”,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,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,学生轻松打开了“语文教学的课本”,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,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。
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》教学反思11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》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。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,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,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,勇于探索,从大自然这“绿色的课本”中汲取丰富的营养。
诗歌和散文相比,更有音韵美,更适合朗读,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更有益处。所以教学中我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资源,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,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充分发挥想象。
一、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。上课伊始,老师范读课文后,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然后指生分节朗读课文。研读过程中朗读课文的形式更是多样:男生或女生齐读,自由练读,同桌互读,小组读……在读中理解内容,感受美,欣赏美。
二、以课本为载体,发展学生的想象力。比如教学第二节时,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:边读边想,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?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:挺拔的翠竹、苍劲的松柏、丰收的果园、耕耘的沃野。然后我进一步引导:能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其中的一个画面吗?学生思考片刻后,慢慢地小手举起来了。“我来说说丰收的果园吧。”一个学生描绘了一幅果园丰收图,其他学生争着补充发言。这样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开头表达能力。
三、赏析诗歌,学习写作。研读完全诗后,我让学生再读全诗,思考:
1、这首诗中哪些地方把物当做人来写?画出来读读,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。
2、第一小节和第六小节相同,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,学到了写作方法。